香港的精神健康一環成了社會近年所關注的問題,尤其這幾年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對大家的精神健康都造成了嚴重影響。香港打工仔更是面臨着許多壓力和挑戰,如經濟壓力、家庭問題、就業困難、政治不穩定等等。這些因素對個人的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在情感和心理上出現問題。
臨床心理學家張傳義博士指,香港打工仔最常見的情緒問題乃抑鬱症和焦慮症,「他們經常會因為家庭壓力、工作壓力、伴侶不理解自己、子女管教問題等等原因而有失眠、飲食失調,如暴飲暴食或沒有胃口、甚至酗酒、濫用藥品或毒品的情況。」
擔當多重角色 非常辛苦 張博士指因為一般打工仔都擔當了很多角色,如兒子/女兒、老公/老婆、爸爸/媽媽、上司/下屬等,「這些角色都有不同的要求,很花時間和精力去維繫,當中若有不平衡就會產生壓力。以職場為例,在同事相處上,很多時會有是非、亦有一些含冤受屈的情況、更有時會被同事誤解等等;另一方面,上司的要求多、自己的想法被上司曲解、不明白上司的指示,以致經常犯錯;而中間的管理層即夾心層,有時更會承受雙重的壓力,上司管束和下屬的不受管束。」
他補充指,有些病人分享,覺得新世代的自主性較強,比較難相處,用不了自己以往的經驗來教新世代,所以會不知所措,上司亦會給予壓力,說現時難請人,所以不能鬧走新人,「夾心層即使承受很大的壓力,不過找不到出路,加上生活上的其他壓力,打工仔就很容易掉入一個死循環之中。」而在這個情況不斷循環下,就會令到自己緊張、焦慮,甚至是抑鬱,並有一些異常的行為。
如果發現自己已經連續幾天睡得差、很多思緒睡不好、半夜扎醒、發惡夢、睡覺中途冒冷汗或尖叫,就要多多留意了,張博士指:「另外,覺得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表現下跌、力不從心、睥氣變得古怪,如突然想喊、驚恐、情緒波幅大、不想見人,沒精打采等,都是生活上可見、有機會是情緒病的症狀。此外,香港心理衛生會及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等機構都有提供一些網上的壓力測試和精神健康評估,大家不妨自我測試一下。
香港心理衛生會-壓力測試 https://www.mhahk.org.hk/index.php/pressuretesting/
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精神健康評估 http://aemi-hk.org/mentaltests.html
及早治療 就如發燒要食藥一樣 如果發現自己有上述的情況,應該怎樣做呢?是否不去看醫生,就只會惡化而不會痊癒?張博士表示:「有些人發現自己有上述的行為,不過與身邊人如家人、伴侶、朋友傾訴,得到支持就可以慢慢度過。現時亦有不少企業很重視員工的精神健康,不時會安排精神健康講座和教HR怎樣在政策上和輔導上幫助有情緒問題的員工,多關心夾心層的感受。」
不過如果與身邊人傾訴無太大改進,張博士建議還是及時處理為妙,「正如大家發燒會懂得食退燒藥一樣,有情緒問題其實不需要避忌,不及時處理的話,代價可能更大!我曾經有一位患有驚恐症的病人,他由初發現到求醫大約用了1至兩個月時間,之後見了我大約4至5次就已經康復,復發率低;相反,我亦遇過有一位病人,拖了好幾年才求醫,之後都要治療好幾年才真正康復。」
點樣安慰人先啱?有咩說話難聽過粗口? 不過為作身邊人,張博士指最重要是懂得聆聽,「當對方有情緒問題,最緊要有抒發的機會,被了解、明白對方處境,在心理上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亦可以提議陪伴他去見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鼓勵亦很重要,因為很多人怕被標籤。」所以做一個好好的聆聽者和支持者,都要多加留意。
張博士強調,作為聆聽者要抱着「嘗試了解」的心態,而非扮作明白、預判對方處境、預估情況,並不要以自己的立場去胡亂提供建議。而張博士亦指出有不少安慰說話確實「難聽過粗口」!下列為幾個例子:
.你唔好唔開心啦!
.都唔係好大件事啫。
.係你諗多咗啫。
.好多人都慘過你啦!
.你應該咁咁咁。
張博士指切忌試常淡化當事人的情緒和淡化事件,亦不要亂作建議:「你給予的意見,難道當事人就沒有想過嗎?只是他做不到呀!當你亂作建議,然後當事人反駁,你又再建議,然後大家只會爭吵,令當事人不想再說下去,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狀況,因為當事人已經不想再講下去,決定壓抑在自己中裡,這些應對就只會令當事人更加難受。」
他續道:「只要抱着真心『嘗試了解』的態度,自然就會懂得怎樣發問,例如『有咩唔開心呀?』、『點解嘅?』、『你覺得點呀?』等等。」
不追求無壓力生活 只求平衡 然而生活和工作一定會有壓力,張博士指:「我們不是要追求無壓力的生活,而是要懂得怎樣平衡。我們首先要認清現實與自己的想像,如上司叫你『完成文件,不是很趕,不過盡快。』很多時作為員工就會解讀為『上司話唔趕,但其實都要盡快,不盡快做的話,一定會被罵』然後就給予自己壓力。這時,其實你可以搞清楚現實可能是上司真的不是叫你立即完成,你可以進一步問他『幾時需要』這份文件,讓自己有一個清晰的界線。分清楚自己想像與現實要求。」
此外,張博士亦指要考慮工作是否適合自己,「很多打工仔覺得,全公司的人都承受到這種壓力,如果只有自己承受不到,哪自己豈不是很廢?每個人都不同,不一定人人都可承受都一樣的壓力,有時要承認這份工作未必適合自己,那就轉工呀,不一定要困住自己,給予自己無形的枷鎖。」
同時,張博士覺得,因為疫情的這三年間,很多人都習慣了困在家中,減少了正常和適量的社交和運動,所以籲大家是時候重拾這些興趣,如去旅行、做運動、行山、攝影等,亦可以發掘更多不同的興趣,這才可以有效平衡壓力,「還有是訂立有規律的作息,別過量進食咖啡因,這都有預防之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