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和大明走進我的治療室,小敏一坐下便急不及待跟我訴說大明種種「不合理」行為,不了解她的苦心,不體諒她對家庭的付出,還要被他指摘她有過度控制慾。大明則一臉無奈表情,極力忍耐不打斷太太發言,但似乎作出無聲抗議。
原來大部分衝突,都是圍繞着日常生活展開,以非常情緒化的對罵和人格批評作終結。例如先生回家後沒妥善處理口罩和求其洗手,令害怕感染新冠肺炎的她,感到異常緊張和焦慮。對話由衞生問題很快轉變成大意人格問題,最後演變成感到不被重視和被愛的婚姻問題。
在確認小敏的初心不是來我這裏當着先生的面重複作出投訴,而是希望能有效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後,我看着她,讓她重新以不同用語道出自己的故事。這次在心理學家的協助下,小敏慢慢以比較中性詞彙去描述她的焦慮和緊張。
小敏的故事跟很多夫妻關係有關的臨床個案相似。他們都因着緊張及擔憂等情緒驅使,不自覺地被自己的情緒綁架,試圖以情緒爆發方式去表達內心的不滿和焦慮,並期望對方能理性上了解,以及提供行動上的包容。但大部分人都忘記了在一個溝通的信息內,人們會優先接收情感資訊,再處理內容上的信息。因此,若以情緒爆發方式去期望得到理解和包容,一定徒勞無功。
所以,當意識到伴侶令自己的情緒爆發,而我們希望得到一個能安撫自己情緒的伴侶時,我們的表達方式、態度和內容就要作出相應調整。
想提高有效溝通的成功率,迴避情緒綁架,可以嘗試在遇到情緒異常波動時,先「停一停,靜一靜」,想清楚才表達!
撰文: 張傳義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
Comments